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用户名: 密码:
 
  新闻中心 最新新闻 | 学会信息 | 专业资讯
 
南京南站设计师诉委屈:谁说南站是复制中国馆?
【发布日期:2011/7/8】 【点击数:209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南京南站的外形怎么跟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差不多啊?”“我看就是复制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造型嘛!”......630,京沪高铁通车运营,南站正式投入使用。当天,许多市民纷纷赶赴现场提前尝鲜。作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南站项目设计师的王亮也亲临现场,感受一下自己为之奋斗了5年的成果。然而,在现场,当听到南京市民对南京南站站房以上的一番评价后,设计师王亮心里很不是滋味。一番思考后,他选择在本报金陵178网站评论与来信版块发帖澄清南京南站复制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一说,以此来告诉每位南京市民:南京南站是原创。

      记者调查

      4年前南站设计图就出炉了

      不可否认,在此之前记者也是认为南京南站站房的设计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造型雷同。但当看到本报金陵178网站上网友独钓寒江雪所发的帖子之后,记者心中产生了怀疑。

      南京南站是否复制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南京南站的设计是原创吗?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联系了在本报金陵178网站上发帖的网友独钓寒江雪。一番沟通后才得知:原来就是南京南站项目设计师王亮。对于他提出的原创说法,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南站项目总建筑师吴晨先生表示认可,并向记者介绍了南京南站设计图出炉的全过程。

      吴晨先生表示,南京南站的设计竞赛是由铁道部于2006年通过国际方案征集方式进行招标的,当时参加竞赛的单位共有铁四院+北京院、华东院+KPE、上海现代集团+法铁、中南院等6家知名设计单位和设计联合体。为了积极备战,铁四院+北京院设计联合体成立了南京南站项目部,第一轮方案于20068月份就诞生了。

      “虽说是第一轮方案,虽然时代感强了一些,但在该方案中斗拱这一元素就已经存在了。吴晨先生告诉记者,在设计之初,记者就考虑将古城新站的特点植入到南站中。

      如,在站房颜色的选择上就认准了香槟金。虽说南站是一个综合的交通枢纽,但其也像是一个宫殿。对于颜色的要求是大气,香槟金与其相配。

      采访中记者得知,吴晨先生虽然在北京生长,但他的籍贯却是南京。所以对于南京这座古城,吴晨先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设计中其还将雨花台、中华门的三重门等一些南京地方特色也巧妙融入其中。

      就这样,经过一次次的讨论、一轮轮的修改,最终在2006年底,铁四院与北京院组成的联合体完成了最后一轮方案设计,并于20071月被铁道部正式宣布该方案为中标方案。

      与之相比,记者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获悉,该项目建筑方案于2007425公开征集。从时间上明显可以看出,南站的设计图完成的更早些,完全属于原创。

      揭秘南站站房设计特色

      延续六朝古都霸气彰显文化名城神韵

      特色一

      城市空间主轴节点

      南站北靠雨花台风景区,南邻秦淮新河,西接牛首祖堂风景区,人文环境得天独厚。同时,基地地处南京市南北发展主轴。即中华门——雨花台——南站——秦淮新河轴线上。这既是一条连接人文名胜的景观轴线,也是城市向南部拓展的经济轴线。新建南京南站综合周边地区的建设成为串联城市的绿色生态和纪念主题与南站新区的发展主题的重要节点。特别强调了建筑造型的方正、庄重和中轴对称的特性,使建筑与城市轴线的延展结构相契合。

      特色二

      空间序列古今延续

      中国传统的重要建筑在城市布局及空间营造上常常采用中轴对称和强调空间序列的格局,南站在设计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要素。南北两侧主要入口均以高大的列柱作为空间构成元素,突出了建筑的庄重感,并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为避免单调和调节室内空间尺度,汲取了南京中华门特有的三重门式的多层空间序列,结合三组具有重要功能作用的拔气天井,构成富于节奏变化的独特空间,在强化中轴主题的同时起到起到引导人流和限定区域、标识位置的作用。

      入口上方及室内光井中央通道上方均采用黄铜镂花的传统吉祥文样作为装饰构件,疏密有致的传统文样与简洁庄重的木构穿插组合,与玻璃、铝板等现代材料有机结合,为建筑赋予了浓厚的文化韵味。

      特色三

      山水城林古都神韵

      站房建筑气质的把握来自对城市文脉的深度感悟,将山水城林的和谐意境倾注在现代交通建筑中,让古都典型别致的神韵贯穿建筑每一个细节。如,屋顶挑棚的方正质朴,列柱空间的巍峨大气,中华门式的空间序列,都给人以历史时空的纵深体验。城墙肌理的外墙形式,层层叠叠的檐下空间,柱顶交织的穿插木构都成为不可或缺的精彩章节。

      南站设计师

      在金陵178发帖

      还南京南站清白

      不论在网上还是现场,我都能听见普通南京市民评论南京南站像世博会中国馆。作为南京南站的设计师,我真的很伤心。不过,这不能怪大家,毕竟这些大型建筑的背后的故事不是普通人所能知道的。今天我要借这个网站,作为一个全程参与南京南站设计的建筑师向大家讲述这个真相。

      南京南站设计始于200610月,2006年底我们的设计方案最终被铁道部选为中标方案。在中标方案中,斗拱列柱的形式从始至终就一直被保留,而世博会中国馆的竞赛始于20075月,至20079月才确定何静堂的中国馆方案,我所说的这些,大家都可以在公共网站上搜索到。至于世博会是否借鉴了南京南站,这个我不好揣测。但南京南站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原创方案。这一点,我认为任何一个南京市民都应该感到自豪。

      作为一个大型火车站,它的施工周期很长,历时5年多才能完成,自然不会像中国馆那种规模一年多就能完成。但是是否原创不是以谁先完成来判定,而我今天在这里说,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被这种假象所迷惑。

      其中,斗拱的形式来自于中国古典建筑元素,我们只是用更现代简洁的方式把它做了处理。其实,斗拱柱只是建筑的一小部分。比如,隐喻古城墙的陶板幕墙,隐喻中华门三重门序列的室内藻井,这些都是这个建筑的重要部分。

      一个建筑做完了,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评论,这是很正常的。有的人说,这个站不太古,我们的原创理念就是古城新站。既要有地域特色,又能有时代精神甚至时尚精神。历经5年的设计,那些在南京战斗日日夜夜让我永生难忘,我们可以没有赞扬,但我们不能忍受伪造和抄袭的屈辱,仅借贵版之地表达己见。

      建筑对比

      斗冠造型师世博中国馆亮点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蔗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设计方案凝聚了众多的中国元素。

      首先,中国馆大面积采用大气、沉稳的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色彩夺目,又容易被世界理解。

      其次,体承天地中国馆组成中,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的关系的理解。国家馆的如同雕塑高耸于上,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为,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社泽神州,富蔗四方。

      第三,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为人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场所。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是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理念。

      第四,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时,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现实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第五,”“统一中国馆的空间组合秩序由两部分组成,它们都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原型。源于传统中国建筑的仪式化空间。在象征自然体制的中心对称空间模式中引入人的步行,从而使单个空间演变为有层次递进感的空间序列,这这正是故宫中空间秩序的由来。

      “源于传统的中国建筑的非仪式化空间,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体验赋予看似无序的自然山水以结构性的秩序,从而使简单空间升华为人文化的可把握的自然之精华,这正是江南园林空间秩序之缘由。中国馆方案将这两种模式融合在一体,在国家馆的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之间引入了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动。

      争论焦点——斗拱

      为啥普通市民会认为南站着复制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嫌呢?经了解后记者得知,市民争论的焦点就是:斗拱。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造型就是一个大斗拱,而南站南、北落客平台就有14个斗拱造型的立柱,再加上候车厅内3藻井以及站内多个斗拱造型,所以才使得市民误以为南站复制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造型。

      对此,业内人士解释称,虽然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图要晚于南站的设计图,但因南站工期长达5年,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工期要短一些,并且赶在南站开门迎客之前就已经对外开放了。一些市民前往上海参观过中国馆后均留下了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所以当参观与之有相同之处的南站时则造成了南站有复制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嫌的误会。

 

 
 
  新闻图片  
  材料新闻  
     
  > 材料价格的波动引起  
业内人士估计这次价格波动业内人士估计这次价格波动业内人士估计这次价格波动业内人

 
  最新展示  
     
  >  
>

2021/3/11

2021/3/11

2021/3/11

2021/3/7

2021/3/7
 
友情链接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 | 装修第一网 | 搜狐家居 | 搜房网  
 
Copyright © 2010-2011 niid.com.cn All rights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640号